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

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创作和文学创意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思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六、拓展练习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策略】

1、识记生字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读准生字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篝火、澄澈、旖旎、无垠、点缀”等容易读错的词语。出示词串“燕京、燕园、燕山、姓燕”,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燕”。

2、朗读教学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找出季羡林爷爷直接描写家乡月亮的句子进行品读,直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语言运用

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找出文中的对比句品读感悟,仿照文中的对比句说一说。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吟诵古诗,导入课文题目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学生吟诗。(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月是故乡明)

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了解题目的出处,为感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往事和经历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课件出示词串)

课件出示

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指名学生认读。

3、学生自主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1)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指名交流)

(2)引导概括: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板书: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初读课文,感知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1、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2、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部分。

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1)指名朗读,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外国月亮的`语段,学生读“我”的内心感受。

3、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教师引导:北京燕园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引导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朗读。

4、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

(1)默读课文: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季羡林爷爷心中故乡的小月亮又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月亮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评价,再齐读。

5、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亮究竟好在哪里呢?(指名学生说)

6、师生在配乐中朗诵课文。

7、教师小结:季羡林爷爷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季羡林爷爷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板块四

回读课文,感悟表达

1、感悟写法。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始终是故乡的明。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对比句。(学生练习写对比句,老师相机指导)

(2)展示台上展示写得好的对比句。

2、季羡林爷爷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念念不忘呢?(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3、作者只记得那些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除了记得在故乡发生的事,他还记得故乡的什么?(他还记得故乡的景色,比如故乡的水)

4、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指名读,再齐读。(板书:景——月、水)

5、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

6、教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乡的月亮当陪衬的。作者写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借故乡的月亮,借故乡的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故乡的一切都是他无法割舍、无法忘掉的。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季羡林爷爷心中的那个小月亮,寄托了多少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情——思乡)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感悟衬托和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五

布置作业,搜集诗文

1、回扣课文题目,出示杜甫的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诗。(课件出示《月夜忆舍弟》)

(1)指名学生读这首诗。

(2)老师简单介绍: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扣课文题目,交流杜甫所写的思乡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作者多大年纪?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 篝(gōu)火 嚼(jiáo)烂 粘(zhān) 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 晶莹澄(chéng)澈(chè) 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然 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 (1911.8-20__.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 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