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一杯家万里,一切尽在文字间。一起来看看《春酒》的教学实录吧。
一、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所要上的一篇课文,作者叫什么?
生(齐):琦君。
师:大家知道她是什么地方人?
生(齐):浙江,永嘉。
师:对,浙江永嘉,也就是现在浙江温州。而站在你们面前的肖老师就来自浙江温州,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琦君的文章真是一种缘分。好了,同学们,《春酒》,你一定看过了,接下来就问问大家,这篇叫做《春酒》的文章都写了什么?
(生思考)
师:你来说。
生1:我觉得《春酒》这篇文章写了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你为什么一下子就把这个情感给拿出来?
生1:因为我觉得《春酒》它不仅写的是《春酒》这篇文章,她还表达了她对母亲对家乡的那股思念之情。
师:前半句话应该改成“《春酒》它不仅是写了关于春酒的若干事情”。文章更写了作者的情感。来,男同学,你说说看,《春酒》一文都写了哪些事情?
生2:《春酒》写了母亲帮女儿做春酒……不知道了。
师:不知道了?文章读完,一定要想着文章里都有啥,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旁边的男同学你帮他找找看,《春酒》都写了哪些事。
生3:我也认同他的观点,其它也没有了。
师:什么事情?
生3:做春酒。
师:全文只在写做春酒吗?
生4:还专门提到做春酒后母亲要亲我一下,然后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生5:我认为还写了过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开头两段写的就是过新年,三四这两段写的是喝春酒,后面写的是喝会酒。
师:同学们听出来没有?阅读的差距在这里看出来了吧。他不仅说了什么事,而且他概括的非常好,都是用几个字来概括的?
生(齐):三个字
师:三个字来概括的。过新年,喝春酒,还有呢?
生(齐):喝会酒。
师:喝会酒。当然,你还落了一件事,也就是刚才这两位男同学说的“做春酒”。后来是在什么地方做春酒啊?
生:美国。
师:好了,课文写了这么一些事情。大家还记得吗?今天站起来回答的第一位女同学,她说的是什么呢?
生(齐):思念。
师: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个女同学就非常厉害了,她懂得散文不仅仅是在写事,更重要的是在写什么呢?对,写“我”的感情!这就说明她读到了这篇文章深处的东西了。你们读到了没有?
生(低声):读到了。
师:没事,我们先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课前你们已经读了前面两段了,我们就从第三段开始读。老师先读第三段吧。
师读,学生齐读,而后生6读至结束。
师:读错了两个地方,如法?
生(齐):炮制(炮,读第二声)。
师:还有呢?
生(齐):挑剔。
师:另外有一个词读错了,地道还是道地呀?
生(齐):道地。
师:道地家乡味。好,同学们,我还发现你们多读了一处,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括号里的。
文字不要读出来。
师:括号里的文字不要读出来,但是你心里要记住这些注释性的文字。加上你们课前的两分钟读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同学再看一下,这篇文章我们还有什么没读?
生(小声):标题。
二、读标题,品春酒
师:标题,那你想想看,这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呀?
生思考。
师:来,这位男同学,你先说。
生7:我认为,读标题应该饱含着思乡的情感来读。
师:你先读出来。
生7:春——酒。(悠长)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悠长?
生7:因为本篇文章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说要读出思乡的绵绵情感。
师:标题本身也是有情感的,是吧?
生7:是。
师:你再给大家演绎一下。
生7:春——酒——(悠长有感情)
师:春——酒——他要读出一种绵长的思乡之情。来,女孩子,你会怎么读?
生8:饱含着思乡之情,读得很慢长的。春——酒。(慢、悠长)
师:春——酒。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生9:我觉得应该读出一种自豪的感觉。春酒。(重读“春”字,自豪地)
师:春酒,为什么要如此自豪?
生9:因为春酒是家乡的东西,应该引以为豪。
师:对,家乡酒,这家乡的酒,甜不甜?
生9:甜。
师:甜!再来,自豪地读出春酒的甜味。
生9:春酒。(甜,自豪)
师:春酒,自豪、香甜的味道。你来读读看。
生10:春酒。(平淡)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平淡?
生10:因为我觉得春酒在我家乡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家乡对我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回忆在心中,所以不应该读得非常的强烈,应该读得很平淡。
师:看似平淡,但你的内心依然是?
生10:有强烈的美好的情感。
师:用自己平淡的声音去表现那种浓浓的爱,是这个意思吧?
生10:嗯。
师:就好像琦君的文字一样,平淡之中有真情,这是她的特点。你来读读看,你想读出什么味?
生11:春——酒。(低沉,悠长)
生11:我是想这篇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写出了我多年不见母亲的感觉,所以我得读得悠长一点。
师:写文章的时候呢,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所以这悠长的思念里你还要读出一种?
生11:悲伤。
师:好,读读看。
生11:春——酒—(悲伤,悠长)
师:春——酒。轻轻地问,轻轻地回忆,一种悲伤的感觉。你来。
生12:要读出自豪的感觉。
师:又是自豪,你读读看。
生12:春——酒。(自豪)
师:家乡酒,自豪酒。来,后面男同学。
生13:我觉得应该读出一种有回味的那种感觉。
师:回味,为什么?
生13:因为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也在回味那以前春酒的味道。
师:在回味的过程当中,他是进入了怎样的境界?
生13:非常的思念,心情非常的平静。
师:心情会平静吗?
生13:思念过去嘛,就非常的享受。
师:哦,听懂了,享受。这个平静看似不动声色,但内心波澜起伏,是这样吧?读读看。
生13:春——酒。(轻轻地,悠长中透着思念)
师:有位女孩子举手了,你来说说看。
生14:我感觉到作者对春酒有喜爱之情,她又回忆了快乐的儿时童年,“春酒”应该是快乐的。
师:快乐的。读读看。
生14:春酒。(很快乐)
师:很甜蜜的去回忆。
生14:春酒。(笑)
师:每个字都是有感情的,同学们,春酒,春天,美酒,所以她要读出快乐的味道。一起来快乐读读春酒。
生(齐):春酒(快乐)。
师:我听到了对春酒的那种甜蜜的回忆。还有同学举手,你说。
生15:我觉得对于“春酒”应该遗憾的来读,因为母亲已经去世,而她也酿不出来那种家乡的味道。要很遗憾的来读。春酒(遗憾,声音略响)。
师:要把遗憾的感觉显现出来,还应该要表现出再也寻找不到春酒的那种?
生15:惋惜。
师:惋惜。再读读看。
生15:春酒。(声音轻下去)
师:唉,这个时候她的声音就比较低沉了。好,请坐。你还想读一读,是吧?
生16:我觉得,文章后来提到了她已经会做春酒了,但是她已经在异国他乡,她酿制不出故乡的味道,所以,即使她会有自豪感,但是也是思愁满腹裹着她的心。
师:一丝惆怅,满腹辛酸,思愁满怀,读一读。
生16:春——酒。(无限惆怅)
师:春——酒。哦,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谁还想试一试,最后一个机会。
生17:作者写了很多对以前美好的回忆,她也很陶醉于这些美好的的回忆之中,所以我觉得应该读得有一种陶醉的感觉。
师:陶醉的感觉,你试一试。
生17:春酒。(陶醉)
师:哎,真读得很陶醉。春——酒。
师:大家感觉到了吗?标题的本身其实是作品全部文字的凝聚。咱们真的不可以忽略它的内蕴。我们看出来了,“春酒”这个标题,凝聚了同学们阅读中的很多感情,这些感情可以归为几类呢?
生:两类。
师:对,两类。一类是回忆春酒时的陶醉、甜美、享受。一类是回忆清醒以后找不到春酒的那种什么惆怅、忧愁。我们就试着用两种感情去读读看。来,陶醉甜蜜的,预备,起。
生(齐):春——酒。(陶醉)
师:来,忧伤的。
生(齐):春——酒。(忧伤)
三、春酒中的“甜蜜”——忆春酒
师:很好。接下来就请你再在文章中找找看,支撑你这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
(生阅读)
师:我们先来找找很快乐的,很甜蜜的。哪些句子能够读出这个味道来?
生18:请大家看到第一自然段。“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用蜜蜂做比喻,表现出作者非常喜爱喝春酒,也表现出作者喝春酒时的可爱。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我是母亲的代表”,预备——起。
生(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写出了点什么味道来?
生18:琦君非常喜爱喝春酒。
师:作者对春洒的喜爱,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8: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每次去喝春酒的时候都是作者自己去的。
师:哦!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读出这个味道来,试试看。
生18: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重读“总是”,声音响亮)
师: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小孩子对春酒的喜爱就表现出来了。请坐,来,你再来说说这个句子。
生19:还写出了自己的急切,别人都还没有请他,他就已经去了。这更能体现出他对春洒的喜爱。吃完了他还要捧一大包回家,就可以看出小孩子他还是有一点多吃多占的心理。(众笑)也可以看出他对春洒的喜爱。
师:那就把“多吃多占”那个句子读出来。
生19: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重读“一大包”)
师:注意到了吧,一大包,这三个字有感觉吧。很炫耀,很开心的,来,同学们一起来,捧一大包回家,读。
生(齐):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唉,我刚才还注意到了,“肚子吃得鼓鼓的”琦君用了比喻,“蜜蜂似的”,这个比喻可有点奇怪,哪位同学给说说看?
生20:我觉得吧,蜜蜂是采蜜的,每次采了蜜就把装在自己的肚子里。说明这个小孩子肚子吃得饱饱的他还觉得不够,还想再吃。
师:哦哟,采得不够,还得要采,她为什么不说,肚子吃得鼓鼓的,跟猪肚子一样?(笑)
生21:我觉得因为那个春酒是甜的,她把那个蜂蜜比作成春酒。而那个猪肚子里面吃的是(众笑),所以用蜜蜂来比喻要好一些。
师:这不仅是形似,而且连味道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读这个“蜜蜂似的”要读出一种什么味道来?
生21:甜味。
师:甜味,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师:我请这位声音好甜的女孩子来读读这句话。
生22: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甜,开心)
师:蜜蜂似的。你来。
生23: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甜。开心)
师:真甜。同学们再想想,这个句子,就只是能够读出我对春酒的喜爱吗?你还能不能读出其它的什么东西来?
生24:因为她说的是“跟蜜蜂似的”,可以看出小孩子的天真烂漫。
师:哦,天真烂漫,有童心。来,你读读看。
生24: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充满童心)
师:好,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句子里面的第一句怎么读。我请个男同学来读,你来。
生25: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
师:你有没有代表过母亲?
生25:没有。(众笑)
师:所以读不出这个味道来啦。能代表母亲,你说应该有种什么感觉哪?
生(齐):自豪。
师:唉,自豪。来,现在你懂了没有?假设某一天你代表你的母亲去……
生25:我是母亲的代表。(很自豪)
师:唉,味道就不一样了,对吧。“我是母亲的代表”,小孩多高兴啊,可以一起上桌子了。另外,“我是母亲的代表”,除了读出自己的高兴以外,你觉得还能读出点什么?
(生思考)
师:来,你来。
生26:我觉得他还写出了乡邻之间的那种亲密、融洽的那种情感。
师:乡邻之间的亲密、融洽,为什么?
生26:因为他可以在乡邻那里吃春酒,然后还可以吃得鼓鼓的。
师:别人都认可他的身份。是吧?回家时还给他一大包东西。所以这里面还有乡邻的热情与纯朴。另外,再看,你们找的词语都有很明显的情感成分,能不能从看似平淡的词语中也读出点这样的味道来?
生27:我感觉“我是母亲的代表”就写出了母亲很信任我。
师:母亲对我的信任与宽容,母亲对我认可与放心。这个母亲,大家注意,是不是就一次让他去的?
生27:不是
师:哪个词很重要?
生(齐):总是。
师:对了,在这些看似不含情感的词里找到情感,那就是阅读的高功夫了。一起再读读这段话。这里面有我的快乐,有春酒的美好,有乡亲们的纯朴好客,有母亲对我的爱。所以,一句话就快变成了一篇课文了。我是母亲的代表,预备读。
生读。
提出这句话的男生18再读。
师:你看,是不是比第一次感觉要好多了。潜入文字,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所以情感是读出来的,是找出来的,是品出来的。好,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
(生思考)
生28:我觉得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我觉得这句话有几个词语,“偷偷”“好几回”“舔”,这三个词语都能体现出我特别喜欢喝春酒,然后对春酒的那种急切之情。
师:特别喜欢喝春酒,在哪个词上面?
生28:比如说“偷偷”,我就是不想让母亲知道,但是又特别想喝,就是每次都偷偷的把手指头伸到杯子里。
师:嗯,为了表达对春酒的喜爱程度,作者还特别写了几个词,“好几回”“多少个”。那你觉得“偷偷的”怎么读?
生28:应该很轻的。
师:轻轻的,千万不能让母亲感觉到了,你不能读得那么响,一响,母亲就知道了。来,你试试看。
生读: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整个句子读得很轻)
师:唉,这个“好几回”你不能这么给忍住了。小孩子哟,好几回,那是太得意了。
生28:好几回(得意)。
师:这句话里的情感对比是非常明显的。“偷偷的”要让别人不知不觉的,“好几回” 要向大家炫耀!对!瞧,我好几回了你都不知道是我做的。好,就这句话,你再读读看。
生29:早已偷偷的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轻重对比明显)
师:有了,“好几回”你都不知道。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这句。
师: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所以,作者对春酒真的是一种爱,一种喜欢,一种甜蜜,一种陶醉。还有吗?哪些句子?
生30:我是第四自然段的,“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里写的“才过瘾”就体现出作者当时的难以忘怀陶醉其中。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他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词带进去了。同学们,是哪个词?
生:才。
师:“才过瘾”,这个“才”字都放进理解中去了,这就是你读书的一个收获。读读看。
生30: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师:唉,除了我的过隐以外,还有没有写出其它的一些什么东西来?
生31:还写出了乡亲们对他的宠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乡亲们并没有介意,还很宠爱他。
师:这一句话还写出了乡村里的人的好。读出这种乡情的美好来。
生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师:好,还有哪些句子?
生32:第三段中“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这句。“恨不得”可以体现出春酒非常的引诱人。
师:“恨不得”,春酒的诱人。怎么读?,
生32: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师:这就是对春酒的完全的热爱了。
生33:第三段的,“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洒在衣襟上了”。春酒,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像个宝一样。 过门槛时不小心捽了一跤,杯子还在手里,可见他有多么喜爱这杯酒,哪怕只是一点点。
师:最后成就了一只小花猫。读读“抱着小花猫时”的句子。
生(齐):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最后一句话,哪个词特有味道?
生33:酒仙。
师:酒仙?还有吗?能不能找出比酒仙更有感觉的词语?
生(齐):也。
师:也?为什么?
生34:不仅他一个人喜欢喝,连他的猫也喜欢喝。
师:猫也爱春酒,这个“也”字真的是不能忽视。好,同学们,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好多好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些句子都要读出他对春酒的喜爱他对母亲的爱,还有他对村里乡亲的?感谢!因为这里不仅是春酒的味道,更有母亲的爱、乡村的纯朴热情,还有他的一颗烂漫的童心。
我们请几个同学合作一下,把PPT上三句话读出感情来。
(生35、生36、生37分别朗读一句,很有感情)
PPT: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四、春酒中的伤感与坚守——怅春酒,找春酒
师:再看看,文章中哪一句话最有一种惆怅的忧伤的感受?课文中情感在哪一句话陡然一转呀?
生38: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为什么有这么浓浓的悲愁与惆怅呢?
生39: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自己酿的“分岁酒”又没有了任何的家乡味,就有了一丝丝的惆怅。
师:再怎么酿酒都不是“真正的家醅”。我们一起来读这五个字。贴了心去读。
生(齐):真正的家醅。
师:尤其这个“家”字,要读得温暖亲切无比的思念。
生(齐):真正的家醅。(很有感情)
师:唉,千山万水,家醅难得。这句话,老师改成这样,“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真正的家醅已经不在了”,你觉得如何?
PPT: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真正的家醅已经不在了。
(生思考)
师:先别急着举手,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真正的家醅已经不在了。
生40:我觉得第一句更有味道,反问句,加强了语气,更让人感到她心里的悲伤,心里的惆怅,和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
师:这是从句式上面来讲,情感更浓重些。
生41:第一句是一个问句。在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就引起了读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师:这句问话你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想到一些什么场景呢?再读读。
生42:当作者要拿材料去做春酒的时候,他找不到他家乡的原材料,只能用异国他乡的其他材料来代替去做春酒,但是味道却无法代替家乡的春酒。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找到”,好像我们看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43:我看到了作者四处寻找,十分惆怅,十分忧愁的情景。她怀念故乡,怀念母亲。
生44:看到了作者正在找春酒的画面。
师:茫然四顾,望穿秋水,眼光跳跃了千山万水,去找家乡的春酒。所以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一个字?
生(小声):找。
师:找,唉,她在找,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即使时空的海峡隔远了距离,这种找家醅的感受永远在心里藏着。无论身体在哪片土地上,琦君从来就没有放弃寻找家醅的愿望。所以,同学们,这样一想,我们就知道了,这篇文章写了忆春酒、怅春酒,还有找春酒。
(板书:忆——怅——找)
师:此时,母亲不在了,此时,隔着千山万水,此时,已经回不到那个童真的时代了。但是作者依然告诉我们,她想要寻找春酒。那份沧桑、那份悲愁,还有那份不灭的希望,就在这个句子里面全都读出来,试试看,自由地读一遍。
生自由读,而后齐读。
师:琦君写过这么一段话。“我只是用朴实肤浅的文字传递出我的心声,这一字一句里,有我的欢笑,我的眼泪,有我对过去不尽的怀念,还有对未来不尽的希望。”在读出乡愁,在读出思念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读出作者那份寻找之心。“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我们再读读这句。
生多次读。
师:读得缓慢,读得低沉,读出这句的惆怅与无尽的思念。
生(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五、对比赏析,深化主旨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我建议做个对比,你只有把前三句童年春酒的欢乐读得越欢乐,你才能更体会到最后一句的那种失落与惆怅。现在老师来读一句甜蜜,你们来读“一句话提醒了我”,我们之间的感情有个明显的落差。
PPT: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生分读,反复体会其中感情)
师:这就是琦君,她的回忆,她的惆怅,她的寻找。我们再来看,就这PPT上的四句话里,前三句和第四句话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45:前三句写作者对喝春酒时的欢乐,最后一句话写作者喝不着家乡春酒时的惆怅。然后前三句和最后一句话进行对比,表现出作者喝不到春酒的惆怅与思念家乡的春酒的感情。
师:他写前三句都有一种什么味道?
生46:前三句写出了作者对春酒的喜爱之情。
师:这个时候的作者是一个?
生(小声):小孩子。
师:唉,用的是小孩子的语言。来,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小孩子说话一样读读看。
生(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大家感觉到了吧,这些句子都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写出来的,但只有最后一句,这个时候的琦君变成了什么呀?
生:大人。
师:所以,所有的快乐她都是用孩子般的语言来表达的。琦君说过这样一句话,看PPT。
写的时候,自己当年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在眼前,所以并不觉得是在写回忆,只觉得自己又变成孩子了。”
——琦君
师:所以,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是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写回忆中的春酒,还一种是以成人的视觉来表现此时的失落和坚持寻找。因此,在作品当中,琦君至始至终是孩子。她是谁的孩子呢?
生47:母亲。
师:谁的孩子呀?
生48:乡人。
师:还有吗?
生49:故乡的,春酒的。
师:家乡,还有春酒的孩子,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孩子。因此,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这是一个母亲一个故乡的孩子,在寻找她那心灵的故乡,在寻找她的根。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句和第四句,感受一下两种不同的风格。预备——起。
生(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生齐读: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春酒一杯家万里,一切尽在文字间。亲爱的同学,有空多读读琦君,再见。
来自《春酒》的课堂教学实录
上一篇:来源《水调歌头》的教学实录
下一篇:《一棵小桃树》的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