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讨论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自主探究学习: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结构记忆法: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温故----知新法: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知识,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差异。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 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2 3 4 5 6 7 8 9谜底(缺衣少食) 谜头1 2 3 4 5 6 7 8 9 10(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 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 2、木桌子 3、油炸大虾 4、编花篮 5、撮箕 6、牛奶 7、米饭 8、糟辣鱼 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 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 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 面食图 小麦、水稻分布图

2、 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 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 旱地 水田的分布是?

5、 为什么会是北麦南稻呢?

C、探究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 水源 土壤 社会条件交通 市场 机械化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知识点学习之后,使学生增加自豪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及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探究、总结,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高谈阔论了一番,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作业: 6道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篇3】

一、解读课标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实际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三、设计依据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中国政区图(港澳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习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中国心”中结束。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篇4】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 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通过对于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掌握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设计思路: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问题驱动试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式;而对于冬夏两季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因素分析是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读图探究形式来引导学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每一位小组指定一位学生最后总结概述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步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②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③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白昼时长数据表格: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老师将各小组分析的观点进行加工,概括使学生对于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原因理解更趋于合理:

① 冬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那么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热量也越少。② 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吸收的热量也越少。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除了纬度位置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吗?冬季的时候,我们在听CCTV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来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气?

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亚

老师展示出冬季风示意图,学生读图:

① 冬季风影响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这么样?

② 冬季风在往南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挡?(在冬季风示意图上重叠中国的地形图)

学生可以进行分析讨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更加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严寒,而冬季风在翻越了重重山岭南下时,风力不断减弱,所以冬季我国黑龙江北部低温可以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气温则在16摄氏度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试学习,分析了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规律,学生对于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到了通过主动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成就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南北差异气温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于在探讨原因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提出的思考问题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目标的设定:

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就成为本节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滥的严重隐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是本课第二个重点。一节课必须要有重点,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难点,本节内容主要是读图掌握、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没有难点的设置。

目标的落实:

本节课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总结,分析体会依次完成三个学习目标。简要复习内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学内容,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分为3个内容:黄河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将黄河比作母亲,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卫黄河》烘托气势,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体会古人对黄河源头和归宿的遐想,了解母亲河,我们必须要知道她的源头、归宿、流经地区,引出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这一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读图、依次回答完成。以学生的读图、回答为主。地图是这一目标学习的重要依托,除了学生读图外,我把黄河水系简图呈现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部分习题,巩固目标1。

过渡语: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贡献,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评价,母亲有贡献也会有缺憾,黄河作为中华的母亲,功在哪里?过在何方?由谁来评说呢?引出目标2

目标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黄河母亲留下的财富,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主要的奉献:丰富的水能资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过渡语:黄河母亲给了我们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为农耕提供便利的条件与基础,黄河无私奉献着,养育着她的子子孙孙,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母亲有功,也有缺憾, 黄河曾是中国的忧患,她忧在哪里?患在何处?引出目标3

目标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引导学生自读49页最后一段,找出黄河的忧——下游的地上河,副板书地上河夸张简图,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自读51页“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积形成,进一步追问泥沙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图“黄河流经哪一段产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结论:黄河在流经中游产生的泥沙最多,泥沙来自中游;深入提问:中游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泥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3点原因,这三点导致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从中游输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发学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学生感受黄河下游随时都有决口泛滥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又留下悬念:把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留作课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

1、 将三个学习目标依次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每一环节都有目标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2、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将黄河水系图画到黑板上,这是与自己以往课堂的一个差异,较有新意,这样也更有助于河流水系相关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读、说、记黄河概况的相关知识,学生说老师写,其实是,教师配合学生逐步把目标1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黑板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恰当,学生容易集中精神,顺利完成目标1的学习。

3、 本节课未用多媒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共同探究相结合、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 本课的第三个目标是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层层深入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从下游的忧患问题追溯到了中游的环境问题,既分析了原因又为下节课了解中游打下基础,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环境意识。

5、 针对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本节课在学习方法格外强调了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分析,这些与读图、填图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当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以上这几方面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中结合实际进一步的完善,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在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1、 这节课由于停电,未用多媒体,课堂缺少了一点直观性。例如, 刚开始的三个班,引课时歌曲《保卫黄河》的气势烘托的不够,后面的三个班采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较好。以后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我就应该灵活处理,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2、 由于对课堂上某些环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刚开始的三个班最后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导致时间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3、 课堂语言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语言缺少感染力,过于平淡,就会导致课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语言这方面,我还需要做很多功课,在平时的每一堂课都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4、 在分析了黄河忧患的原因之后,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发兴趣之后,把如何治理黄河的水患留作课后思考,给本节课留下了悬念,但是,最后的总结还可以更详细。例如,可以把下游忧患与中游的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写到黑板上,这样本节课就会更完整,学生对黄河这部分知识也会有初步的整合过程,也会为下节课节省时间。

以上这几点是我在今后的课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