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的宝藏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经验、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新理念、新见解,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学中重复的失误,如果让教育随笔中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那将是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新的境界,今天小编在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1
这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进一步。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在这里我对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作一总结。 一、注重研究教材。 对每一篇课文在上课前都作了深入的研读,并翻查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能够有一桶水,力求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 二、认真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是注重备学生。 作为年轻教师,又是第一年教历史,更应在备课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不光要因材施教,更要因人施教,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精神讲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不光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三堂课请基他同学科的教师来听评课,学到了很多历史教学方面的经验,受益匪浅。由于,从地理教学改为历史教学,在历史知识上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上课时有时后会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超出了中学生思维水平,这样不仅让学生没听懂本课内容,也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起到不良影响。 二是信口开河,离题万里。有时候针对一个历史事件一讲就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学生爱听,但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没完成,重点也未能体现出来。 三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上课时生怕会遗漏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捞,这样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也印象不深。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希望能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所进步。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2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一级六个班的历史课,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工作总结《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一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储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认真制作课件,运用大屏幕投影、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课节有限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3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4
本课内容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经济全球化兴起原因,经济全球化表现及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经济全球化来临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各国应对的措施;第三部分是日不落的联合国。{世界历史教学随笔}.
这节课我准备了大量材料以辅助教学,比如课程的导入:我通过播放视频《今日观察》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运用教材知识及相关资料,参与到教学中,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又通过指导学生讨论,形成对经济全球化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挑战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每年中考都涉及,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主体作用。而且本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把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使得课堂轻松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问题:
1、在知识处理上,对教材挖掘不深不透。
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出现的问题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而是直接展示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并没有很好地对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也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答,对教材仅仅是进行了梳理知识,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后面需要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
2、 在多媒体运用方面。
本课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我使用了多媒体,播放视频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话题,让同学们感受经济全球化带给他们和世界的影响。结果证明,这个方法确实有效,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比较容易接受。但随之而来,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弊端,画面过于花哨,反而冲淡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3.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对于学生的把握始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弱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个别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分而不用,流于形式,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而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使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4、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
课堂评价语的恰当运用,对于创设良好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强化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多形式、多角度地运用各种课堂评价语,优化教学效果。但在这方面,我应用的很少,甚至不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5
十几年教学生涯,讲了十几年课本,积了十几年经验,能不能为后人留点什么?以后我们是不是写点教学随笔,一可积累,二供借鉴,三供讨论,岂不也是好事一桩?希望我们尝试!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也算是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笔财富呢!
以前没写过,也不知道"教学随笔"怎么写,有什么格式没有?今借助网络平台作以尝试,以抛砖引玉也!我想,既然是随笔,就是随便写吧.以后陆续写点,以求教于同行!
一、在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当讲完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后,我突生灵感,接着讲了三个关系,一是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新是旧的继承和发展.领着学生从教材提供的表格内容中找出发展的地方,并指出这是孙中山是最伟大之处.二是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而是互相结合、紧密联系.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体现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途径.三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既有一致,又有区别.若干基本原则一致,即都反帝反封;原则区别,即在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以及目标的远大崇高性方面.同时指出两者的最大区别是:革命的前途.
成功之处:层次清楚,知识深化,难点迎刃解
二、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屈辱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我在进行单元复习教学中,每个单元都要把“列强侵华”作为一个主要问题讲一讲,尽管有的章节知识很分散。如我在讲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这个单元时,我就对列强侵华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一,背景:内--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外--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二,目的:争夺中国市场。三,史实:1,政治--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共同支配中国;操纵军阀混战;干涉中国革命--支持陈炯明进攻广州,支持吴、张联合进攻广州国民政府,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2,军事:镇压学运、工运;阻挠北伐--英、美、日制造的惨案。3,经济: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四,特征:1,侵华国家--美日仍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手段--政治奴役,经济掠夺;3,方式--政治以华制华,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4,格局--由日本独霸到列强共同支配;5,关系--既有勾结,又有斗争。五,影响:消极(主观);积极(客观)。
成功之处:注意到了容易被忽略的知识,打打擦边球,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系统掌握。
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 历史教学随笔反思5篇
★ 历史教学札记随笔5篇
★ 历史教学随笔七年级5篇
★ 历史教师每周教学随笔5篇
★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心得记录五篇
★ 优秀中学教师的教育随笔5篇
★ 初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0年精选5篇
★ 小学教师随笔感悟点滴【八篇】
★ 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5篇
★ 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