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该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其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1】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许多电视剧都演的他如何智斗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归......然而,这些情节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个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为心灰意冷,彻底堕落的老人。一个才子成为一个社会的败类,真是当时封建时期的悲剧。

唐伯虎1470年生于商贾之家,他十分聪明,悟性很高,众人夸耀他,使他整日饮酒作乐。朋友祝枝山劝告他不要这样。唐伯虎听从了劝告,开始苦读。在乡试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称为应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财子,叫徐经,答应唐伯虎可以在他那里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经买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状元。并且他还在发榜前说自己一定会是今科会元。结果被告了黑状,关进了大牢。出狱后,唐伯虎回到了家乡,可乡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连妻子儿女都敌视他,甚至连家门口的狗,见到他都汪汪大叫。这使他更加绝望,更加堕落。宁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请了过来,他不愿干,装疯裸奔,最终逃了出来。后来他可谓是彻底堕落,他堕落的同时并催垮了他的身体,1523年,他郁郁而终。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说不冤,也有些冤,说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问题。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从口出。唐伯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话。从此,他的人生从巅峰步入低谷,并且仕途尽毁,他正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过骄傲,枉打诳语,才落得这个下场。

当然,当时的社会也十分黑暗,考生们经常告黑状,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话,那他绝对能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惩治奸臣,报效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吗?什么话对什么人该说,对什么人不该说,如果弄不清楚,是对我们的前途有一定的影响的。总之,唐伯虎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2】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

朱元璋攻打泸州的那时候,把至关重要的洪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而那时,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的战争那是一触即发。洪都交给朱文正这样的命令谁都没有想到,每个人都以为朱元璋会派一位威武勇猛的大将去镇守洪都,他们觉得朱文正才二十多岁,年轻人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凡是见过朱文正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成不了大事。果不其然,朱文正一到这洪都,每天是饮酒作乐,还自己谱曲让那些侍女们日夜排练。什么军事,布防,镇守城池啊,朱文正统统都不管,全让属下自己看着办去。看到他的人,只能是唉声叹气,心想着:这样的一个人,镇守如此重要的洪都,这洪都能镇守得住吗?

可事事难预料,这陈友谅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洪都!陈友谅举国出动,动员了自己整个国家最强大的战阵武器,发动了所有的潜力,组成了60万大军,向着洪都浩浩荡荡地前进。

而陈友谅却低估了朱文正,也不想想这朱文璋可是才智过人,这么重要的地方,让朱文正来镇守,必有原因!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朱文正那也收到了消息。再看朱文正,那整个是脱胎换骨。对着陈友谅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大战在即,朱文正聚集各大参谋师,商量战事。洪都当时是有八个门,而陈友谅的60万大军,可以分成八批队伍分别进攻一个门。关键这朱文正可是一位军事天才。要知道,城里能用来防守的兵并不多,可被这朱文正调配的井井有条。

终于,大战拉开序幕。陈友谅最先进攻的是抚州门。

城内的士兵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纷纷丢下去阻挡陈军来袭。陈军攻打抚州门三天三夜,也没攻下来,始终在原地,一步都没有前进。

而朱文正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勇猛的大将和有限的人马,阻挡这60万大军一个多月,等待这朱元璋的救援。

要想想,这朱文正从刚开始的饮酒作乐,看上去毫无用途的人转变成现在机智过人的军事天才。正因为他原来的特点,使陈友谅低估他,以为他没能耐,没想到,朱文正这家伙确实深藏不露,用心之深。

无论什么事都阻挡不了一个人的才智,有些事只是没有到他该显露自己的时候,一旦显露出来,那可是一鸣惊人,惊天动地。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无需天天挂在嘴上,只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来,这样就足以被大家铭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3】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套书,以《明史》为蓝本,文风严谨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时穿插的评论尤为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掩卷之余,除了佩服作者丰富的史学知识,更是赞叹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他用那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自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祯悲凉自缢于景山这长达276年的历史皓月。

书中众多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达的将才独具,用兵如神;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高风亮节;戚继光、俞大遒的奋力拼杀,平定倭寇;徐阶、严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袁崇焕、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巧用兵法;李自成、皇太极的背水一战,最终进攻……

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

是的,正义与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由这里,我浮想起二战中的许多:“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血洗平顶山”……日寇铁蹄犯下的一桩桩、一件件,骇人听闻,惨绝人寰。这种赤裸裸的侵略战争,给我国及其他受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我中华民族团结抗敌,浴血奋战下,在一切爱好和平,胸怀正义的友国帮助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终于低下那可恶之头颅,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我们深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历史之必然,因为正义终将引领历史。无论多么风云变幻,恶狼当道,承载历史这艘巨轮必会在正义的舵手操纵下航行,引领着人类驶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我国古人都深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向,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4】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流水帐是对生活的一种平实态度,虽然当年明月也许会有更大的书写野心,但落到我这个读者手中,我是宁愿去细细体味那种涓涓的流水般的秋后之帐。

明朝有一件事很出名,就是出过许许多多奇异非主流的皇帝,勤奋专制如朱元璋、朱棣这等主流君主读的是一种魄力和狠劲,但明朝这个让人感觉有点阴闷和阴郁的朝代,却曾出现过迷于搞化学实验的炼丹皇帝、坐拥天朝江山却喜欢敛财的财团皇帝、宁做鲁班不做王的木匠皇帝,在《明朝那些事儿》(三)里,也出现过这么两位皇帝。

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后人都记得清朝一号的情痴皇帝顺治,却不直早在顺治几百年前的大明,明宪宗朱见深就以起几近“母子恋”而惊动俗世,这“母”不真是母亲,而是一个年纪可为母的“保姆”。当年明月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在几个段落结尾,用同样一个句式,强调出了这段骇世恋情。相遇——“那一年,她十九岁,他两岁”,患难——“这一年,她二十二岁,他五岁”,复荣——“这一年,她二十七岁,他十岁”,登殿——“这一年,她三十五岁,他十八岁”,嫉妄——“这一年,她五十五岁,他三十八岁”,直至亡去,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去世,同年八月,明宪宗驾崩。

另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此君以玩著称,说到玩,普通人家的孩子玩疯了,顶多也就一家之乱,皇帝玩疯了,就难免一国之乱了,哪怕不乱,也会慌。朱厚照其实有着男孩的天性——野、不愿受羁束。御驾亲征,讨伐蒙古鞑靼,竟然给自己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堂号,更不理自己的曾祖父当年在土木堡被掳的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担任正印前锋,却出奇地将当年蒙古的头号偶像“小王子”打成“小丸子”。朱厚照还喜欢玩离家出手,玩失踪,奸臣在旁陪着玩、忠臣在后焦急地追。就这么玩了一辈子,这位要玩耍不要江山的朱同学,甚至也忘了给自己留下个儿子。

这祖孙两人在位时,群臣之间、官宦之间、宫里宫外的政治斗争也都达到白热化,奸臣误国盗取国家为已用,忠臣坚守三纲五常鞠躬尽瘁,这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常事,无论任何的社会体制都是如此。

我反倒是关注明朝的那些皇帝,无论是爱情还是孩子气,说到底,他们虽贵为天子,但不过也只是个人而已,只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就会被后人所唾垢。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一面,其实倒是令人感动和唏嘘。我想起报上提到的80后的人的慨叹,这辈首批计划生育的一代人,曾被大家称为小皇帝的一代人,很辛酸地说“曾经我们被家族的长辈所围着宠着,现在,照顾几位老人的重担也压在了我们身上”。皇帝本来就是不好做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包含着多少的哲理在里面。

我还想起《一一》的结尾,六岁的小男孩在外婆的葬礼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皇帝不是人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5】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书感觉是个明史老师的讲稿,其风格和差不多,敢讲,也 还 风趣,整一个京油子的味道。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我看当年明月笑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用《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词来总结也是不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就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