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5篇范本

所谓“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本篇1

1939年,钢琴家斯皮曼27岁,每一天在波兰电台弹奏。二战爆发了,德军的飞弹袭中了电台,工作人员让他离开,他摇头,因为还没有弹完那首《肖邦夜曲升C小调篇》。

他决绝地说要死也死在家里,

他和倾慕的对象一齐逛街,但是他已经不能进咖啡店、公园,甚至是街边的座位。

他被迫带上了卫星章,为了生计贱卖掉钢琴。

全家人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他只能在餐馆里弹钢琴,换回一点点粮食。

他无数次目睹德国人肆意的凌虐、屠杀犹太人,他那弹琴的手搬砖头,挖土豆。

他逃离集中营,躲进首都公寓废墟的断壁残垣,如鼠般昼伏夜出不见天日。

为了活着,他喝着已经浑浊的水,吃一切能够当作食物的东西。

一个犹太钢琴师从社会核心逐渐到被隔绝被摒弃被歼灭。

但是他一向没有放下过生命,没有放下过期望。

他只落泪过2次,当他被一个犹奸揪出了人群,他得以幸免,却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当他最后重新坐在华沙电台,演奏乐曲,一切往如昨日。

个人觉得影片的奥妙之处,并没有单纯的反映好人与恶人,犹太人和德国人在战争中的性格表现,而是深刻反映了各种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

投靠纳粹的犹奸几次救了钢琴师一家性命;

抢救犹太人的波兰地下组织成员,打着钢琴师的名头到处募捐,然后携款私逃;

德国军官为演奏感动,包庇躲在德军临时司令部的钢琴师,送衣送食。

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

第一次看到男主角的时候,只是好奇他的眉毛怎样会长成这样。之后明白他因为这部影片得了奥斯卡奖,惊叹于他在颁奖典礼上的热吻。目前了解到他的下一部电影是彼得的“金刚”,很期盼。

在这部电影中他的表现真的无懈可击,把一个长期受到死亡威胁,承受恐惧压力的男子刻画的入木三分。

个性是有一段,他藏匿于德国人的街区中心。房间中,他不能发出声音让人察觉房里有人。当他又一次因为饥饿而在房里寻找食物时,不留意敲破了一叠瓷盘子,盘子发出尖锐刺耳的破碎声,门口随即传来了激烈的拍门声,他由于恐怖而不断瑟瑟发抖,眼神里透出惊恐的神色,那种不知所措,那种魂飞破散,让人从心底里为他担心,不寒而栗,痛彻心扉。

心被揪着2个半小时,不断祈祷,快点结束吧。不管是电影也好,战争也好,都快点结束吧。再也不要让我看见鲜血了,再也不要让我听到枪声了。实在太残酷,太摧残人了,导演从电影的一开始就这样折磨着我,一向到最后都没有温暖过。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本篇2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齐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qq网名男生霸气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作乱,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作乱的信号,他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本篇3

《钢琴师》——存活的价值与被宽恕的真实

除了透过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钢琴师》,表达自己再明显但是的意图:关于犹太种族二战血腥史的披露,以及对战争的谴责,若是导演波兰斯基还有什么寄托其中的话,那必然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礼赞。有人说电影结尾不好,看上去一部宣扬典型普世价值观的影片,导演却给了它一个再残酷但是、却真实无比的结尾,我们都期望那个人性尚存的德军将领能最后得救,但他却被结果在战俘营——尽管原著自传集是如此,可这也不丝毫影响人们意淫。

因此,事物最完美的一面往往都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有人喜欢真实,而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告诉自己:“我思故我在”。

真实的战争便是那样,有个人性未泯的军人,肯伸手相助那个可怜人,即使戏剧性十足,但也令人信服,因为即使是纳粹,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战争机器。而这个沦落到战俘营的军人随后呢?很可惜,人品攒得还是不够,没办法,这就是那个德国佬的命。很多人会这么想,钢琴师听人说到这个消息,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利用自己的名望,跑到战俘营,将这个德国人救出来,其间,最好能有一个令所有人潸然的拥抱,包括我。

回顾《钢琴师》通篇,尽管导演始终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但这也不妨碍他去刻画其中的一些苟且偷生之辈,临阵倒戈之辈,鼠窃狼流也是四处可见。我起初也觉得钢琴师斯普尔曼,缺乏血性,对同胞的关怀往往在自己的人身安危前立马化为泡影,但之后越来越觉得他的艰难,被流亡是他们无辜的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命的权利,在生命面前,民族大义和信仰坚持会显得很薄弱,而更多时候,人是无法决定自己的处境的。

这一点,很多人被那些附着在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最终本末倒置,甚至连决定是非,回避罪恶的潜力都丧失了。

和斯普尔曼有着相同经历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将德军脸谱化,凶狠残暴,但最后一刻还是松手了,为我们带来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德军上校。自信的民族总会以宽恕来对待仇恨。这也是一种真实,它不是遗忘,只是宽容。

那么,_为什么要对犹太人赶尽杀绝?

_对犹太人的恨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与一个犹太钢琴师偷情,这对他的童年家庭生活留下很多阴影;另一点犹太人头脑精明、占有着世界很大一部分的财富,但却资本家嘴脸十足,为富不仁者屡屡有之,如那些犹太籍操控金融的大鳄,这一事实,已令很多人不满,所以其实欧洲人对犹太人早已满嘴怨言,只但是最后借_的手解恨;最后是关于宗教,犹太人不信上帝,还喜欢冒犯上帝,而这是德国人乃至欧洲人摸不得的老虎尾巴。

追求完片内的真实,也不就应忽视片外的真实,它令人触目惊心,使我们不得不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这部影片。

但不可否认,有些动机再饱满、再信服,也不能影响人们对它导致的行动作出谴责。就像昆明暴恐案件的主犯者,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也有故土被分裂、信仰被侵犯的无辜,但他们以侵害无辜的生命到达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远超土地、民族、信仰的命题之上,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有一些底线是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不能触碰的,包括对生命的尊重。

电影《钢琴师》是根据瓦拉迪斯劳斯普耳曼的真实自传改编,这部自传小说在当年一出世便引起轰动而畅销海内外。但我总是想到斯普尔曼在回忆时的痛苦,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一向在苟且偷生,他或许也会自责,对着稿纸泪流满面的回想起一个又一个同胞被如何屠杀和欺侮的场景,但当几十年后上百年后,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依然还是会为斯普尔曼的幸存,一遍又一遍的激动,我们也感激他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快乐和尊严,为我们换回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为之警醒。

这就是他存活的价值,无所谓对得起谁对不起谁,因为在生命面前,很多东西都不值一提。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本篇4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 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本篇5

做为一个人活着,然后是钢琴家

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向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述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齐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

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之后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样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俄国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就应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应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

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向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期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就应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

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忙钢琴家也不仅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弹琴吧。”“你为什么穿那件德军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词不多,但是戏挺足。一个钢琴家,要演出的不仅仅仅是他的隐忍和坚毅,还有那双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