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贝拉日记》观后感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贝拉日记》观后感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拉贝日记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忙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贝拉日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篇二

由于时光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取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齐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能够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取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齐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齐,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潜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比较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就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忙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能够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我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务必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我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泪。不仅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动乱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样就能够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我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我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我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应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从历史中,我们明白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能够和平相处,互相帮忙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就应说全世界的和平是能够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我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篇三

对于《拉贝2113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5261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4102中国观众认可的电影。虽然从1653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应该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没有得到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涉及“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中国电影来说,从已经拍摄过的那几部来看,都没有做到“正常的表达”,因此也就谈不上升华和质询。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故事。它虽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但它并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和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篇四

读完《拉贝日记》,便知拉贝其人。他没有满腹的哲理,也没有宏伟的韬略,更不是一个狂热的政客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诚实质朴的商人,一位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他恢谐幽默,遇乱不慌,临危不惧,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随和而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他是一个纯正的人道主义者,他把帮助危难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在日军占领南京时,他为了保护自己的佣人和职员,为了南京平民的安全,不顾个人的安危,甘愿留在受难的南京,吃尽苦头。他对难民一视同仁,尤其不亏待穷人。一次,当拉贝正准备关院门时,有3个穷孩子来找防空洞,被他这个洋人吓得撒腿就跑,拉贝却把他们喊了进来,安排在防空洞中间的位置。他说,我的目的是使客人们以此为榜样,懂得在危急关头每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在他的防空洞里,总是把最中间最安全的位子留给妇女、和儿童。他勤奋刻苦,在为保护难民而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挤出时间,把他的“战时日记”一天不间断地记下来。他虽然不会说中国话(他和中国人交谈多用英语),却是一个"中国通",连他自己的墓碑也让亲人刻上阴阳八封图。他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国人,而且也欣赏和热爱中国人。当他重新回到欧洲时,对已经变得陌生的祖国的生活感到很难适应。他是一个盲从的爱国主义者。在南京时,他只有通过迟三个星期才收到的德国旧报纸来了解自己的.祖国。这些报纸都是为德国和它的元首唱颂歌,因此,拉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以为希特勒是要和平的。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幻想由希特勒来制止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拉贝回到柏林后,国务秘书、大区党部领导人授予他一枚红十字勋章,在斯图加特他还被授予国外德侨银质勋章,中国政府也授予了他蓝白红绶带的玉石勋章,真是一派威风!由于他对纳粹党,尤其是希特勒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 1938年5月2日至25日接连在柏林作了5场关于南京受难的报告,他期盼着大区党部领导人伯勒能带他见希特勒,这个希望没有实现,他又不假思索地于6月8日向希特勒呈寄了一份报告。接着就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事:几天之后,他被盖世太保逮捕,他的“战时日记”和照片也一起被收走。警察局审讯了他,并责令他必须对南京发生的一切保持沉默,然后释放了他,后来又发还了他的日记。此后,他遭到西门子公司上层领导的冷落,再没有得到重用。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后,拉贝又被苏联人逮捕。他接受了审讯。三天后被释放。后英国人接管了位于柏林西北区的西门子城,英国军政府招用拉贝为首席翻译,但是几周后被解雇,理由是前纳粹党员不能在军政府工作。他失去了生活来源,井担心西门子也会因为同样的理由而不敢用他。这段时间,他经常生病,除了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经常复发外,又因缺乏营养患上了皮肤病。尽管这样,他仍然必须在西门子工厂干着沉重的拆卸机器的活。在1945年6日18日的日记中,他记述了所有纳粹分子和家人都必须早上7点45分开始工作,拉贝和他的妻子多拉也不例外,一直干到晚上才能国家。德国肃清纳粹法庭一直把他作为纳粹分子,因为有人认为他是-个有头脑的人,他在南京不应当入党,回国后又没有退党。英国人也对他进行了连续几天的审问。1946年年4月。拉贝申请非纳粹化遭到拒绝,他因而无法找到工作,西门子公司的几个老同事有时偷偷地给他介绍一点零工。后来。在上诉审理中,拉贝终于因为"在中国卓有成效的人道主义工作"而被判不是纳粹分子。西门子重新录用了他,但是只得到一个三等的职位。1947年拉贝65岁退休,退休后。有时帮助公司做点零工,以弥补微薄的退休金。他在1947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在南京,我是一个活菩萨,在这里、我是一个贱民,一个被遗弃的人。”当他完成了自己最后一本日记的时候,设在柏林的中国军事使团找到了他。军事使团提出,拉贝可以移居中国,中国将向他提供住房和养老金,并希望他在东京首要战犯审判时作为控方证人出庭,拉贝拒绝了。对此,他在1949年6月给儿孙留下的书面文字中解释说:“我1947年被获排返回中国,作为对日本罪犯的证人出庭作证,因为我曾予1937年至1938年这段时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并因此成为日本残暴罪行的见证人。但是,我婉言拒绝了。我想,尽管日本罪犯应当受到惩罚,但我不愿看到出本人给绞死,我无权作出审判。”这个时候的拉贝已经被坎坷的经历磨平了棱角。在他贫病交加的困难时刻,中国人民没忘记他。1948年初,南京市参议会成立救助拉贝劝募委员会,不几日便募得1亿元辗转汇给拉贝。1948年3月,南京市市长又在瑞士购买奶粉等食品4大包寄给他。南京各界决定自1948年6月份起按月寄赠食品1包。当年在南京安全区与拉贝结下深厚友谊的美国传教士米尔斯的妻子也没有忘记他,她打听到拉贝的住址后,便在美国人和中国人中为他发起了募捐,给他寄去了包裹。他临终这天的上午还在公司做零工。中午中风,被他的同事送回家,夜间与世长辞,被安葬在夏腾堡公墓,为他送行的只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几个朋友。因为拉贝落葬的公墓不久前已被关闭,中国政府为了纪念他,于1997年5月,由我国驻德使馆柏林办事处将他在柏林的墓碑运至南京,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使他得以魂归第二故乡。

篇五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帮忙,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忙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篇六

读《拉贝日记》的过程是充满压抑的,有几次我甚至不得不放下书跑到户外去呼吸几口来自和平世界的空气,只能这样才能去除我心中的阴霾。还好,我还生活在一个和平环境中。  拉贝,一名德国西门子洋行的工作人员,在日军占领南京后,以绅士的良知毅然留在南京,与其他数名外国人一道建立了战时临时安全区,尽可能地阻止和减少成千上万名难民遭受饥饿、疾病和日本战刀的威胁,挽救了无数人的尊严与生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拉贝在中国的名气并不大,我想原因是因为他帮助的只是穷人,而穷人无力为他宣传。虽然他的事迹已拍成电影,但更多中国人记住的只是那五个字——南京大屠杀。在我看来,这只是两个字——仇恨。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号称宽容忍让厚德的国家,宣传最多的却都是些仇恨的内容。洛克菲勒捐款建了协和医院,,庚子赔款退赔部分用于最早赴美的留学生,日本对华援助的ODA计划等等,这些内容鲜见于报端,倒是鼓动民族仇恨的文字最受欢迎。  拉贝是一名教徒,是一名绅士,也许这是他做出如此善举的本因,但是这样说对他而言未免太不公平,毕竟不是每位绅士或教徒都能做出这样的事。如果他是名佛教徒,我们可以说他有大慈悲大智慧,可惜他又不是。我只能说拉贝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一位有同情心的人,是一位有完全人格的真正的人。而相比之下,那些犯下兽行的占领军,不配这个“人”字;那些抛弃同胞而无动于衷的人,于“人”字也有欠缺;说得再远一点,那些虽然没做过什么坏事可骨子里仍盼望做一次占领军的人,也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