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归纳)

时间匆匆而过,历史会考考试就要来临了,做好知识点的归纳,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归纳),欢迎参阅呀!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归纳)1

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__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归纳)2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归纳)3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1、主要思想

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认识论一一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述乱而无所收获。

2、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归纳)4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4)洋务派还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主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业,雇用中国劳动力,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近代工业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它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第三章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基础知识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主要战役:(1)马尾海战,中国福建水师受重创。(2)镇海之战,法军头目孤拔重伤而死。(3)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清军大败法军。同时黑旗军还在临洮大败法军。

台湾抗法:刘铭传领导。清朝设置台湾省:1885,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战争结果: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

1894——1895。

主要战役: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威海之战。

爱国将领: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战死)、黄海战役中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战死)、辽东战役的聂士成、威海战役中的丁汝昌(自杀殉国)等。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侵略权益,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还辽,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交换条件。

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

19世纪末。方式:(1)争做中国债主;(2)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方式: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首先是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分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重点知识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2)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造成台湾与祖国的分离,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4)新口岸的开放和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5)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6)《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7)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的主要表现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武力侵略中国。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直接进行殖民统治。

3、中法、中日战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方针

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惧怕与法国“失和”,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马尾海战,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境地。镇南关大捷,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方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使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而贻误战机。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不准出战,导致威海卫战役残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资本输出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1)争做中国债主,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2)抢夺路权矿权,控制铁路沿线地区,运输军队,形成势力范围。(3)开矿建厂,掠夺中国资源,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

维新派的代表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王韬、郑观应。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

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阐述变法图强的道理。

4、“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_

5、资产阶级维新团体和报刊

1895年,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成立,并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是维新派最重要的报纸,南北呼应。

6、戊戌变法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6。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变法开始。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经历103天,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执掌政权,废除新法(只保留了京师大堂等),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变法虽没有涉及维新派所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订宪法等到主张,仍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

7、义和团运动

成员:贫苦农民为主。

兴起:山东。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带有笼统的排外倾向。

2023历史会考知识点(归纳)5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另外在外交政策上,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是进入到19世纪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作为这一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英国继英日同盟后,于1904年和法国调整了关系,缔结了英法协约。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又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样在西方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集团,同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集团对立,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实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在这一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这一阶段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与丧失

一战后,特别是巴黎和会后,法国先后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势力弥漫于欧洲,成为抑制德国、遏制苏俄的欧洲盟主。主要原因有:一战后奥匈瓦解、德国战败、俄国革命、波兰孤立,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惟一强大国家;英国势力均衡政策在战后欧洲大陆难以立即奏效;美国因巴黎和会失利,外交重点放在拉美和东亚,争夺目标尚未转向欧洲;凡尔赛和约基本体现了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要求,成为其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石。但法国这一霸主地位维持时间不长,__法西斯上台后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法对其妥协纵容,这就标志着法国欧洲霸主地位丧失。其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英国扶德抑法,尤其是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使德国迅速振兴,打破了法国一时称霸欧洲的局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