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学生好用预习方法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生好用预习方法

如果没有天空,云到哪里停泊。吸口气,抬起头,我愿面向光明,不负青春的恩泽。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好用预习方法,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学生好用预习方法

学生好用预习方法

如何预习古诗词的方法

一、浏览“阅读提示”。

注意提取“阅读提示”中的信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在结构、体例和形式上都有诸多创新,其中在每一课的正文前设计一小段阅读提示,可谓匠心独运,是这诸多创新中的一个亮点。“阅读提示”用语不多,大都三、五句话,但每段都是编者根据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精心安排。或创设情境,或勾勒线索,或用设问点出全课的重点,或提出问题引发探究。课前“阅读提示”栏目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使教材变的生动、有趣。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 此栏目,并准确提炼出阅读提示中的有用信息。如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一诗的引言,看过后可以知道本诗的主题是诉说离情;看过晏殊《浣溪沙》一诗的阅读提示,可知此诗是伤春感时之作;看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阅读提示,就能明白该诗的大体意思,为诗文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看懂“文题”。

注意从文题中推测、预知、理解古诗词的大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题直接点明了诗词的中心及内容,有的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赵翼的《论诗》,从文题一眼便知,此诗是谈论诗文的;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是作者以潼关的历史作为线索,怀古伤今的诗作;曹操的《龟虽寿》一诗,文题中的一个“虽”字,不看内容就可知道,已经定下了感伤时间易逝、人生不能常在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环境”。

包括作家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注意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即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环境、经历。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即当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识是学生须了解的。这些是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础,学习古诗词的切入点。没有这些资料,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感受。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及背景资料,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古诗词的创作实际上是诗人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现,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让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经历,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古诗词的学习,应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的经历,如果我们不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理解《武陵春》中词人那“载不动”的“许多愁”的真切。了解一下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对理解《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百姓愁苦是有帮助的。

四、读懂“注释”。

注意浏览注释中理解词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注释,有的介绍课文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的课文对题目的注释,有的对词语注音、解释。有的是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利用课文的注释来通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致理解诗词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理解课文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课文课堂上的工具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落实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五、展现“画面”。

根据诗文展现的想象诗文大意。有不少的诗文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读了这样的诗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浮现,让人仅仅是一看字表,就能在脑海里勾画出或沉郁、或华丽、或清俊、或灵动的画面,很是神奇。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意的感知和理解,动笔创作一幅画,把文中内容转变成一幅幅画面。 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诗画中见景生情,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理解,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古诗的内容。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学习此诗时让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使孩子明白诗意,而且通过绘画赏画训练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生在弄懂大意后,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图画。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展示的画面用图表示出来,使句意明了直观,熟记于心,印象深刻。

六、再现“意境”。

根据诗文中的意境去理解作者的心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预习方法研究论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语文课前预习一直是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由于学生来源的家庭和环境的因素,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特别是七年级学生,课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即使预习也草草浏览教材,或对字词做一些简单预习,直接导致课堂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学互动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他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2、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3、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根据课文特点,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4、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打造新课程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四、课题研究思路

先了解学生语文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力、预习效果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其次,选择七年级四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等方面入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然后,对这个班学生再次实施调查,并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1、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促进研究的深入。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初一语文课本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六、研究过程设想

准备阶段 (2014.12月—-2015.1月)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教科研前沿动向。

2.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

实施阶段 (2015.1月——2015.5月)

1、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实证性研究。重点在初一年级四班进行实验。

2、请本学科教师配合听课评课,听取教师对课的评价,特别是对课堂预习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指导预习方法,下发预习方法的指导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预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因文因人而异,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4、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改进语文预习方法的策略

5、布置预习内容任务,分阶段分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训练巩固。初步打算定为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内自主预习。

总结阶段(2015.5月――2015.6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书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形式

课题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完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题成果的形式:

1、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2、教学案例

3、学生预习成果集

4、阶段总结

5、结题报告教师的合作与发展研究实施方案浅议数字化资源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方案中学思想品德课例研究实施方案

说说语文的预习方法

学习首先离不开勤奋,熟练才能生巧。所以,古人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学习也要讲究方法。比起盲目蛮干,运用恰当的方法巧干收获会更多。学习中的预习便属于巧干之举。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每学期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内容为本期要学的全册内容。这种未学先考的做法是为了检测学生假期预习的效果,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孩子一旦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既对全册知识结构有整体的了解,又提前掌握了一些知识点减轻了开学后的负担。同时,孩子在预习中能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更专注。

小升初的孩子面临一个转折,他们要完成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压力自然是有的。预习是缓解压力的一个方面,提前预习功课能让孩子在跑过这个弯道时相对轻松一些。

那么,语文的预习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首先,让孩子对整册书进行浏览,了解内容安排。比如:共几个单元、多少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必读的名著有哪些等,在假期就进行名著阅读、查找资料等。有了整体的了解,心中也便有了丘壑。

然后,逐篇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揣摩文意。不提倡孩子用现成的教辅资料,尤其是孩子不假思索完全按照教辅上的解读来理解课文会限制孩子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动动手,查查字典、词典,印象会更深刻。可以将字词整理在一个本子上,便于预习后的整体巩固。对课文的感悟和疑惑可以标注在书上。

再次,语文的预习可以拓展。有的作者值得深入地了解,孩子可以利用这个假期查找其相关资料,读一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对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代表作等有更多的了解。有的课文是节选的,孩子可以读一读全书内容或欣赏据此改编的影视作品。

主要的还是突破古诗文的难关。七年级古诗文不是很多 ,在早晨可以多读读,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一背。尤其是《论语》十则、《古代诗歌五首》等,这样的经典之作朗朗上口,可以让孩子提前背熟,也增强了孩子的文化积淀。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语文的学习更是如此。 那就从预习开始,扎扎实实地进行,定能有所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