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兵临城下观后感8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兵临城下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兵临城下》是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由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电影,200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兵临城下观后感范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兵临城下观后感800字精选篇1

因为每周四要加班到晚上11点的缘故,所以总爱找些电影来看,以此打发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的难熬时光。可是常常要为看什么电影类型而发愁,喜剧片吧?又不想一个人在办公室傻乐;恐怖片吧?等下还要摸黑回家,算了吧。

问问各位兄弟,回答严重一致:要不来个日式爱情动作片?这个真不用,哥表示很蛋定,谢谢(主要是很早就开始接受熏陶,到现在有点审美疲劳)。忽然想起之前看过的《谍影重重》系列,渐渐回味起那股神经紧绷,最后忍不住大呼过瘾的感觉。于是百度了一下特工片,又发现大家的回答无非是《碟中谍》之类经典,都看过。最后又想到那部《生死狙击》照样也非常紧张刺激,于是又百度关于狙击手的电影。先是看有人推荐《双狙人》系列,耐着性子看了半小时之后,恍然发现,cao,又是以前看过的,我还说嘛,怎么这么眼熟。翻来覆去,发现一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兵临城下》,于是就决定看这部。

这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俄国狙击手瓦西里和德国顶尖狙击手尼格上校的相互较量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可以看成是狙击手里的《王牌对王牌》。影片一开场的战争就不禁令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战。源源不断的年轻生命被送上前线,还没来得及真正踏上战场,去经历一番炮火硝烟,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去战场的路途上。

战争的残酷毋须多言,电影中对社会主义的偏见或者说诋毁也轮不到我去评论,整部电影所透露出来的关于人性、人生的探讨我也不会去深究。回想起来,最打动我的,还是当中正反两位主要人物的较量,以及男女两位主角那真挚细腻、感人至深的爱情。

回想起来,整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有朋友也许会笑我,好嘛,你小子前面还在装斯文,原来还是对这些片段印象深刻啊。大哥,你是了解我,这么“精彩”的剧情,我是不会错过的。呵呵,开个玩笑。

这场激情戏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不随便,对,很不随便。不像其他好莱坞片子里的老美,刚认识说了不到几句话,下一个镜头一切,就到了两人的旖旎时刻。在《兵临城下》里,两位角色是从很早就开始相互欣赏,真心相爱的。在电影里有几个镜头,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男主角瓦西里打伤了尼格上校的手,回来后大家一起喝酒跳舞那一段,瓦西里和女主角塔尼亚坐下交谈,说在战争里,还能活着,回来就值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之后二人深情对视,我当时想,下一步肯定是接吻了。事实证明,我错了,中到了其他太多好莱坞片子的毒。他们只是对视,之后缓缓的移开视线。

什么叫做永恒?我相信在他们对视的那一瞬间,就是永恒。彼此心照不宣,又不肯说破,却又难以抑制这满腔真爱,在内心深处喷薄而出,那一瞬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震撼人心。

因为有了之前二人感情线索的的铺垫,接下来的镜头就是激情戏了(这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传统的爱情观,呵呵)。男主角睡在士兵堆里,女主角悄悄地走来,轻轻地躺在男主角身边。接着就是那样非常自然的,亲吻,相拥,抚摸,脱衣……全然不顾周遭一大帮睡着的士兵。屋外轰隆隆的的炮火、周围士兵的翻身咳嗽、女主角雪白的身体、男主角通红发烫的脸颊,全然享受着这沉浸在爱里的愉悦。在飞到云端的那一刻,男主角轻轻捂住女主角的嘴,让她不要发出声音。那一个镜头,女主角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摄人心魄。这一幕,诠释了什么叫做水到渠成,诠释了什么叫爱到忘我,也诠释了男主角之前的那句,活着就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激情戏这种片段,我看过很多了。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激情戏,能令我为之揪着心,摒息静气,甚至脸颊微微发烫,继而由衷为他们感动,这期间,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想一想其他杂念。

爱情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在战争面前,又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可正是如此,方能显得其珍贵感人。他们的爱情,就像炮火废墟之间的嫩芽,看起来虽然脆弱,但假以时日,谁能保证说不可以长成树木参天?就像泰戈尔说的,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我想,爱情也当是如此。

电影的结局,是温暖美好的,瓦西里击毙了德国的狙击手军官,苏联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最后一个镜头是瓦西里在医院里和爱人塔尼亚见面。有人说,这个结局是败笔,因为这样不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也许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一个温暖的结局,更能抚慰人民的心灵,更能让人们向往和平,远离战争。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现实里的瓦西里和塔尼亚,因为阴错阳差,都以为对方死了,没能在一起。塔尼亚终生未嫁,瓦西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成为了一个工厂的主人,实现了他的愿望。由此看来,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电影里,赫鲁晓夫说,伏特加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鱼子酱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时间,我们没有。这,也许就是人生吧,生命短暂,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所爱的人。

兵临城下观后感800字精选篇2

《兵临城下》的故事围绕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两个顶尖狙击手间的较量展开,苏军一方是牧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则是容克贵族、狙击手学校校长——科宁斯少校。因为是商业片,为迎合大众的收视嗜好,影片着重渲染两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对决,并且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战争场景也很宏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影片的教育意义在结尾通过苏军政委临死前的对白传达给观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迷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位纳粹枪手——科宁斯少校。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场并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猫科动物般的自媚、优雅和从容。细腻、温文尔雅的贵族风度下,则是内敛的坚强斗志。当上级误认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国时,他主动留下来,要亲手击毙瓦西里。冒生命风险继续置身于地狱般的环境中。是责任感、荣誉感使然?还是为已战死的儿子复仇?我想这是德意志军官团发自内心的自尊与骄傲;这也是德国容克贵族特有的集体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条顿骑士团。在影片中,容克军官面对上级时的坦诚、尊严、不卑不亢和苏军政委对上级的恐惧、谄媚、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科宁斯少校的出场。他作为德国王牌被专门派来猎杀苏军王牌瓦西里。时间:夜晚。场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某临时火车站。一列满载伤员的红十字客运卧铺车正靠站进行维护,车内拥挤不堪,塞满了士气低落、缠着绷带的伤兵,准备回国。这时,伴随着一阵狼啸般深远幽长的汽笛声,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徐徐进站,两车正好相交错,伴随着车轮撞击铁轨的有节奏的咔咔声,车尾挂接的一节灯火通明的办公车厢在黑夜中异常引人注目。卧铺车上拥挤狼狈的伤兵们纷纷好奇地望向它。列车缓缓地停下,透过办公车厢明亮的车窗,可以发现餐车改装的诺大的雅致舒适的办公车厢内只有一个人。(镜头转到办公车内)军容笔挺的科宁斯少校正在窗边端坐,安静地看着书。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书旁晶莹的高脚玻璃杯里有他最爱的清酒,还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书面上慢慢触动,手尖大体指着读到的字行,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远处放着香烟和玻璃烟灰缸,另一边摆有精致的书灯,这确是个阅读的好环境。列车靠站的轻微晃动打断了他阅读的乐趣,不经意向窗外一瞥,恰对到对面伤兵们的集体注视礼,倏地他的心紧了一下,从这满车拥挤的伤员中隐约意识到了前方战事的惨烈和形势的严峻。低调的少校对这许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厌恶这突如其来的打搅,便抬手轻轻拉下了遮窗帘。静静想了一下,摸起精致的钢制烟盒,慢慢打开,取出一根烟缓缓放在嘴边,小心扣上烟盒,优雅地掏出火机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习惯性傲慢地昂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来。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对手和凶险?他从容谈定的神情看起来好似是在蔑视命运的挑衅。

有时,男人的气质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轻俊俏的脸庞、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传递着只有潜意识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讯息。内省、自信、傲慢又有一点矜持和害羞。这就是科宁斯少校出场短短10秒钟给我的印象。这短短10秒钟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词,就触发了我一直蛰伏在心底的极右贵族情节。故做此文纪念。

兵临城下观后感800字精选篇3

《兵临城下》的故事围绕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两个顶尖狙击手间的较量展开,苏军一方是牧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则是容克贵族、狙击手学校校长——科宁斯少校。因为是商业片,为迎合大众的收视嗜好,影片着重渲染两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对决,并且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战争场景也很宏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影片的教育意义在结尾通过苏军政委临死前的对白传达给观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迷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位纳粹枪手——科宁斯少校。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场并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猫科动物般的自媚、优雅和从容。细腻、温文尔雅的贵族风度下,则是内敛的坚强斗志。当上级误认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国时,他主动留下来,要亲手击毙瓦西里。冒生命风险继续置身于地狱般的环境中。是责任感、荣誉感使然?还是为已战死的儿子复仇?我想这是德意志军官团发自内心的自尊与骄傲;这也是德国容克贵族特有的集体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条顿骑士团。在影片中,容克军官面对上级时的坦诚、尊严、不卑不亢和苏军政委对上级的恐惧、谄媚、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科宁斯少校的出场。他作为德国王牌被专门派来猎杀苏军王牌瓦西里。时间:夜晚。场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某临时火车站。一列满载伤员的红十字客运卧铺车正靠站进行维护,车内拥挤不堪,塞满了士气低落、缠着绷带的伤兵,准备回国。这时,伴随着一阵狼啸般深远幽长的汽笛声,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徐徐进站,两车正好相交错,伴随着车轮撞击铁轨的有节奏的咔咔声,车尾挂接的一节灯火通明的办公车厢在黑夜中异常引人注目。卧铺车上拥挤狼狈的伤兵们纷纷好奇地望向它。列车缓缓地停下,透过办公车厢明亮的车窗,可以发现餐车改装的诺大的雅致舒适的办公车厢内只有一个人。(镜头转到办公车内)军容笔挺的科宁斯少校正在窗边端坐,安静地看着书。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书旁晶莹的高脚玻璃杯里有他最爱的清酒,还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书面上慢慢触动,手尖大体指着读到的字行,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远处放着香烟和玻璃烟灰缸,另一边摆有精致的书灯,这确是个阅读的好环境。列车靠站的轻微晃动打断了他阅读的乐趣,不经意向窗外一瞥,恰对到对面伤兵们的集体注视礼,倏地他的心紧了一下,从这满车拥挤的伤员中隐约意识到了前方战事的惨烈和形势的严峻。低调的少校对这许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厌恶这突如其来的打搅,便抬手轻轻拉下了遮窗帘。静静想了一下,摸起精致的钢制烟盒,慢慢打开,取出一根烟缓缓放在嘴边,小心扣上烟盒,优雅地掏出火机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习惯性傲慢地昂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来。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对手和凶险?他从容谈定的神情看起来好似是在蔑视命运的挑衅。

有时,男人的气质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轻俊俏的脸庞、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传递着只有潜意识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讯息。内省、自信、傲慢又有一点矜持和害羞。这就是科宁斯少校出场短短10秒钟给我的印象。这短短10秒钟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词,就触发了我一直蛰伏在心底的极右贵族情节。故做此文纪念。

兵临城下观后感800字精选篇4

战争告诉我们,战争是由鲜血和死亡堆砌的,胜利最多只是死的多少、失去了多少而已。而英雄只是减少尸体的重要保障。战争是残酷的,但我并反对战争,尤其那种有失正义的,违背道义的战争。但是我又十分理解战争,二战后的世界进步,尤其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基本上与战争有很密切的联系,像原子弹,计算机等都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战争有时候可以粉碎旧的枷锁,打破旧的框框,构建一个新的,更加进步的制度,文明。老毛就是提倡枪杆子出政权,武装取得革命的胜利。鸦片战争极大的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抗日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至少是使分裂减少了,不管存在什么样的政治集团。美国南北战争不是有了《奴隶宣言》,解放了黑奴。这只是战争的消极现象中的一点积极的进步。

从《兵临城下》,也可以看出团结的军队中也有存在黑暗,我们撇开什么战争策略,兵道的诡异,我想说军队是把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组织成可以生死相依的战友,往往是你战友的牺牲换来的大家的生!很多人的死才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在战争中有什么比一个忠诚的战友更宝贵的东西吗!我想现在高校的军训为什么好多学生讨厌,不喜欢,为什么啊,这与学生本身的怕吃苦有关。但是大部分坚持住了,但还在抱怨为什么,部队教官心态不正,应该在训练上严格要他们,在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他们,有时候也因该讲道理。雷锋有句话,我只记得一部分,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战友要像春天般温暖(是很好的意思),我想战争是大凶,而军队中的战友之情,恋人间的爱情,人们的博爱则是人间的大爱。为上者,失去人间的大爱则是暴君。片中的赫晓鲁夫则是个没有爱的冷血者!我想古时候,讲一个有名的将军吴起的故事,说的是他对部队里的士兵很好,同吃同穿,关心士兵的疾苦,以致有个士兵的母亲说她死去丈夫和现在的孩子一样死心塌地的跟着吴起,我想吴起有博爱之心。而历史的那些卑鄙人(可能包括你和我)就利用博爱欺骗人民,为了他们一己之利命,历史现象很多,就拿日本早年来说吧。当时的日本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用虚假的博爱欺骗善良的百姓,以致于当时人们认为那是圣战,想想打到别人家里,杀光,烧光,抢光,还是为了他们好!还有我觉的现在有太多题材的电影反映的是那些伟人的故事,伟人是伟大的,但士兵是最可爱的。那也是为什么观众喜欢伟人的平凡,士兵的可爱的电影的原因吧。

兵临城下观后感800字精选篇5

这部影片,场景宏大,具有史诗风格:炮火覆盖下的斯大林格勒到处是断壁残垣,由于炮火的炙烤和坦克的碾压而变得泥泞的土地,甚至苏军土黄色的厚重的军装,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得不承认,国外拍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在真实性方面比我们强多了。

有几个地方感觉与以往见过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不同。

一是展示了无情的战场纪律。如影片一开始就是苏联军队领导让一群新兵冲上战场退后的全部枪毙,表现苏联领导人的野蛮。好象苏联红军领导人除了拿枪指着士兵往上冲就什么都不会了,有点对苏联红军的恶意描写。对跳水而逃的士兵军官们毫不犹豫地掏出枪予以击毙,对战败的高级将领逼迫其自杀等场景,在影片中大量出现。好象这是苏军的一贯做法。很有点恐怖红色的味道。

二是淡化了主人公的意识形态。在影片中,但凡涉及到党和领袖的话题时,瓦西里总是保持沉默,最多是报以一丝暧昧的微笑,这与政治上狂热的丹尼洛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把高宁少校描写成了一个贵族式的狩猎人。高宁少校优雅的吸烟姿势,精致的狙击步枪,每次伏击回来都要沙查帮他擦亮皮靴等等,无不显示出他贵族的一面。这与瓦西里的出身与做派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但同时,他利用沙查作诱饵,直至杀害沙查,又显示出他残忍卑劣的一面。人性在战争中扭曲了。

影片还让我们看到:面对德军的疯狂轰炸,同样有人恐慌和溃逃,然后死在自军的炮弹之下;小沙查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担当“堞中堞”,为苏军搜集重要情报,同样不是为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仅仅是出于对华西理的信任;一个慈爱的母亲,在误以为自己的孩子背叛了祖国之后,仍然感到爱的欣慰;甚至影片着意刻画的华西理,他的理想也并不是崇高的共产主义,他只平凡地想成为一个工厂的管理者,他有自己的情爱牵挂、有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对丹尼洛夫的描写有段非常经典,就是最后他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作为靶子帮华西理找到敌人位置时说的那段台词:“我一直都很愚昧,我们努力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不需嫉妒别人。可是没有完全的平等啊……”从这里也描写出丹尼洛夫也是英雄,虽然他一开始有些做的不好,但起码在最后那一刻是一位英雄。

影片中的一个主要线索是瓦西里与坦妮娅的爱情。从瓦西里在火车上暗恋坦妮娅开始,直至两个人堕入热恋之中,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英雄美女的故事。她刚毅勇敢,敢爱敢恨,不因为自己是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就瞧不起文化水平较低的瓦西里,也不愿接受丹尼洛夫的帮助而调离作战一线,当然,最终丹尼洛夫还是用了一个很堂皇的理由把她调走了,也许导演是想讽刺部分共产党人利用自己手中权利的一个化身吧。

类似的暗讽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指挥战斗的苏军军官们变形的脸,在赫鲁晓夫面前露出恐惧眼神的政治委员们,面露凶相的巨大的斯大林挂像,在庆功会上偷偷往自己口袋里塞糕点的官员……

另外本片中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情节没有交代清楚:丹尼洛夫最后时刻是怎么找到瓦西里并且没被高宁少校发现的,也是一个疑问。

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